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kcbook.pro,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一)
1月20日,浙江大学师生经过了一个月的长途跋涉,最终抵达江西吉安。他们从浙江建德出发,途经金华、玉山、樟树等地,行程752公里。迁校的目的地本是江西泰和,但由于战局发展迅速,浙大提前撤离建德,泰和房舍还未准备就绪,而吉安有两所学校正在放寒假,所以全校师生暂时栖居吉安。
吉安位于江西中部,禾水在此汇入赣江。城内赣江的堤岸长7.5公里,有一座浮桥与江中的白鹭洲相连。白鹭洲是一个长约2.5公里的江中小岛,自古闻名的白鹭洲书院就建于此。
白鹭洲环境优美,景色怡人,学生们在这里暂时休息下来。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他们之间产生了更深的感情。
初到白鹭洲的时候啊,有一天早上王人龙去洗脸的时候,正好一个女生叫范文兰,只有他们两个人。她呢就说,今天的洗脸水不热,不够热。我说可以呀。她呢就伸出手来摸底我的手了,啊哟,王人龙一下子就像触电了一样,从此以后他就跟范文兰就好起来了,不过那个时候啊很单纯的,只是比一般同学更加互相关心而已,也不是什么恋爱关系。
浙大的同学经过西迁,真是共患难同甘苦,感情特别深,就像亲兄弟姐妹一样,
全体师生抵达吉安两天后,国立浙江大学在吉安中学复课,学校暂不放寒假,并决定在一周后举行期末考试。
竺可桢校长抓学生的学习是抓得很紧的,那么就在吉安那里大考,举行正规的学期大考。
要谈到考试的话,一直在动荡中迁移,所以这个功课要考好分数这是很难的。当然也有些同学考得好的,大多数都考不好的,能够及格都已经是拜天拜地了。
到达吉安后,竺可桢一家以每月十元的价格租下城中木匠街53号。此时,竺可桢的大儿子竺津,背着父母报考了中央军校。很快,竺津以第一名的考试成绩收到了中央军官学校第十四届考生的录取通知书。
从送通知书的军事教官口中,竺可桢得知,前线急需军事人才,已经内迁成都的中央军校,将三年的学习时间压缩到六个月。虽然竺津近视400度,但成绩优秀,破格录取。
竺可桢夫妇并没有因为儿子出色的成绩而高兴。而是极力反对年仅16岁的竺津入军校学习。
2月中旬,吉安中学与乡村师范的寒假结束,泰和方面的房舍也已准备就绪。在吉安过完旧历新年的国立浙江大学师生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南行40公里,深入泰和乡间。
刚刚在温州老家过完春节的苏步青,也告别日本妻子苏米子和五个子女,开始前往泰和与学校会合,继续他抗战时期的教学生活。
赣江流经泰和,几乎年年泛滥。赣江两岸是泥沙淤积而成的平原,因而常常遭遇水害。浙江大学迁到泰和后,师生们大多数居住在当地最富有的乡坤萧百万的宅院里,浙大师生用来举行重大活动的礼堂咸正堂,是萧百万家族的宗祠。在这些宅院的楼壁墙角,常能看到淹过的水痕。这些水痕引起了竺可桢和文理学院院长胡刚复的注意。
竺校长就和胡刚富先生一块商议,并且和当时的地方当局,以及江西省政府协商,由他们出钱,浙大出力,让那些逃亡的难民,以及当地的农民来做,修了一个十五里长的长堤。
一天,泰和人发现,赣江边出现了一群年轻学生的身影。国立浙江大学土木系的学生在教授唐凤图、吴钟伟的带领下,开始勘测赣江的水位和地基。土木系的学生王人龙也在其中。
当时老师、学生们正在搞测量的时候,好多老乡也在看啦,可能是感到稀奇,没见过,好多仪器没有见过。问他们的话,大多数都没有上过学,不识字,有的也就能上几个字。
浙大主要测量的话,就是把赣江东岸水平线给它测下来,同时在赣江边上设计一个水尺。
经过土木系师生的勘测设计,大堤在四月底开工。两个月后,防洪大堤终于赶在汛期前完工。防洪堤东起泰和县城,西至梁家村,全长七点五公里。第二年洪水来时,躲过灾害的泰和村民,纷纷称颂浙大的功劳。此后,上田村再未遭受水灾,为纪念国立浙江大学的功绩,村民称此堤为“浙大防洪堤”。江边还有一码头称为“浙大码头”,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6月初,过了端午,赣江的水温已适宜游泳。一天,竺可桢与体育系主任舒鸿一起畅游赣江,游着游着,两个人发现,这段江流很适合游泳。于是,两人一边游泳,一边用脚勘探,选中一处水流平稳的浅水区,让人用竹竿和绳索圈成一个临时游泳场,供学生使用。于是,游泳成为学生的必修课。
浙大对学生学游泳是比较很注重的,舒鸿先生带人游泳是很注意的。所以学生们都去游泳的,那时候不少学生才初学,还不太会游泳的。
为了让新生尽快学会游泳,舒鸿规定,学生必须游完50米方可及格。当时,很多学生从来没有游过泳,一上体育课,见到江水就往后躲。
他想了个办法,就是拿个桌子放在潜水的地方,桌子固在水里面,每个人每天要报到的,一定要下水,下水了之后去签报到,既然下了水当然游泳了嘛。
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都学会了游泳。这年初夏,泰和的赣江边热闹起来。
学校给学生们在江边搭了两个台,那么大家可以学着跳水,一个地方呢,比水面高一米多,一个么大概两米高。王人龙跳得不好,跳的那姿势,同学们都喊叫插冰棍。
当时学生们从浙江来,从城市杭州来的时候,很少人带游泳裤什么,需要在街上买,所以大家说泰和的裁缝师傅发财了。
1938年6月30日,江西中部的小县城泰和,天刚蒙蒙亮,上田村萧家的临清书屋里,暂居在此的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妻子张侠魂正在帮他收拾行李。
这一天,竺可桢要赶往已搬迁到武汉的国民政府教育部。竺安:有一天晚上就突然我母亲跟我二哥发病,发病了,但是当时我们也不知道,第二天早上才发现,就是我二哥躺在床上起不来了,而且床上全都是拉的大便,后来可能听我姐姐讲,说他们得痢疾了。7月25日傍晚,泰和的天色渐渐变暗,田间劳作的农民已收工回家,上田村显得很安静。赣江大堤上,站着竺可桢的三个孩子,他们朝村外张望着,等待父亲归来。8点过后,一路颠簸的竺可桢终于回到泰和上田村,等候已久的孩子们一下子扑到了父亲的怀里。竺可桢抚慰着几个孩子,却没有看到次子竺衡。
(二).
1938年11月19日,广西省会桂林北面300公里远的小城宜山,晴空万里。
一大早,城中一个叫群乐社的地方就聚集了一批国民党军官和当地县政府的官员,大幅的挽联使群乐社里气氛凝重。半月前,国民党陆军大学校长蒋百里,因心脏病突发在宜山病逝。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派军训部次长黄琪翔到宜山主持追悼会。这一天是出殡的日子,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也出现在追悼会上。
半个多月前,从江西泰和流亡到广西宜山的国立浙江大学师生,正式开学。校长竺可桢则提前一个月抵达宜山。
国立浙江大学未迁来宜山之前,国民政府教育部电令浙大迁往贵州安顺,但竺可桢经过实地考察后认为,从广西宜山至贵州安顺一段,只能靠汽车运输,学校一千多人,几千箱图书仪器,要到达安顺,起码费时半年,战时车辆不仅难找,而且运费昂贵,经迁校委员会再三讨论后,决定先迁往广西宜山,然后看战事的变化再行决定。
因为要考虑到运费的问题,很多的仪器、设备、图书,还有这个学生,或者家长的行李,那么都尽量走水路,走水路呢就要到广东去,就要从湖南到广东,从广东再到广西,就等于是绕一个圈子,从这个路线来讲呢,距离太远了,但是呢?运费便宜。
参加过浙大长征的人们记得,从泰和迁到宜山这段路上有很多人走路的,有很多人走路的。当然有火车的地方还是坐火车。所以呢,有走路的,我记得有一个在路上有一个女生被那个土匪给劫走了,劫走了去啊,说是给他们的土匪头当押寨夫人,结果好了,这个土匪头子,也就是土匪头目,他本人也是个大学生,他就把她放回去,居然把那女生又放回来了。
广西宜山县是广西庆远地区九县之一,1938年的人口约三十万,人口和赋税均占庆远地区的三分之一。刚刚来到宜山的国立浙江大学师生对这座小城的第一印象是:市面并不繁荣,但物价稳定,环境幽静。
11月,正值广西柚子上市的季节。这也是土木系三年级学生王人龙在浙大求学的第5个学期。这个学期,王人龙交纳了20元学费,包括学杂、体育等项目,学费延续了战前的标准。
刚去的时候,师生们觉得这个地方也不是很富裕的,但是他有一点亚热带地区的特点,植物生长得不错,水果什么比较多。
当时国民党中央银行发的货币叫法币,广西呢叫桂币,广西自己有银行,发的钞票,桂币嘛,两块桂币抵一块当时国民党中央的法币。那时广西人他们比较凶,我记得吃饭,吃饭不常是在食堂里面吃饭,食堂里吃饭经常会发生同学和办食堂人的矛盾,一有矛盾以后,厨房的人就拿起刀来。这个时候大家都很害怕的,不敢和广西人吵。
宜山县城不大,从省会桂林入云南的公路和铁路都要通过宜山。宜山城东门外500米处,有一凹字形大建筑,被称为标营。标营前面有一个大操场,是昔日练兵的场所,可容纳两三千人练操,操场外一条名叫龙江的小河蜿蜒南流。
在宜山学生们住的是一个标营,在东门外边,在东门外边有一个叫标营,原来是国民党部队里边的一个营房,所以它四周碉堡都做好的,防空洞都做得很多的。
标营是国立浙江大学二三四年级的男生宿舍,学校还在操场上新建了教室。
坐的凳子正反面都是竹子做的,因为当地竹子很多,整个广西境内和国内其他地方比竹子是很多的。房子都是竹子编的,墙壁都是竹子编的。上面那个稻草这些东西都是现成的。就只有两座宿舍比较好,用瓦片,比较正规的。
学校的办公室、图书馆、女生和大一宿舍,以及一部分教室设在城内的文庙。文庙和标营间步行只需十分钟。竺可桢住在城内寓西大街32号,月租金23元法币。城外的小龙江成为浙大学生游泳戏水的好地方,而江边的绿地则是学生们野餐的好去处。
(三)
国立浙江大学在宜山开学的当天,民国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军事专家蒋百里也来到宜山。
蒋百里在1899年考入国立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后又留学日本、德国,学习军事。将近代西方先进军事理论系统地介绍到中国,蒋百里是第一人。
在日本老一辈人中提起这位蒋方震将军(蒋百里名方震,以字行),他的名气比在中国还大,日本人记得他的《国防论》、他的抗日战略理论。在这位只讲武不动武的陆军上将面前,他们说:“一个蒋百里就两次打败了整个日本陆军。”第一次,蒋百里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时候,轻松夺魁,在所有日本毕业生面前把代表第一名的日本天皇佩剑带走了,而他的这些同学如荒木贞夫等恰好是太平洋战争中日本陆军的主要将领。
若说将军最为传奇的一幕,则发生在百里将军在日本学习军事的时候。
蒋百里将军在1901年留学日本,进士官学校。1906年毕业的时候,日本天皇赐刀给最重要的步兵科毕业生中的第一名,结果蒋百里夺了这个第一,把日本天皇的赐刀带回中国去了。
日本的有关资料,描述的比国内所记载要详细得多,特别是有一本叫《陸軍士官学校関係者》的,里面记录的蒋百里是一个让日本陆军历史极为尴尬的人物。
他毕业获奖的场面颇为传奇,因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宣布毕业生的名次是从前向后的,念的第一个名字就是“蒋方震”。
当时九期步兵科毕业生有日本人三百余人,中国留学生四名,泰国等国留学生若干名。就这样,第一名被中国留学生蒋方震,也就是蒋百里拿了,天皇的赐刀当然也归中国了。
日本士官普遍感到面子上难以忍受,谁知接着宣布第二名,还是中国人。这位第二名就是后来从云南起兵反袁的护国将军、风流将军?蔡锷。这样引起的骚动更厉害了。
于是宣布第三名之前日本方面先检查一下不幸,这次的结果还是中国人!名叫张孝淮。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发布官是皇室的伏见宫亲王,惶恐之下感觉无法向天皇交待,临时从后面换了一个日本学生作第三名。想想前四名日本人不过半也尴尬,又增加了一个日本学生作第四名,张孝淮得了第五。
增加的两个日本人是谁呢?一个名叫荒木贞夫,后来的日本陆军大将、陆相、甲级战犯,一个名叫真崎甚三郎,后来的台湾总督、陆军大将、二二六事变的幕后黑手……此外,这一期里面的日本毕业生还包括如下名字:小矶国昭、本庄繁、松井石根、阿部信行……堪称日本陆军的一代精英,皆惨败于蒋百里、蔡锷之手。
从此以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规定中国留学生必须与日本学生分开授课,以免同样让日本人丢面子的场面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