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男神的3D生理教课被和谐了替换成别的了看作者有话(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kcbook.pro,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生态学的定义

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E.Haeckel,1866)

它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

生态学的定义还有很多: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怎样生活和它们为什么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科学。(埃尔顿,1927)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Andrenathes,1954)

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E.P.Odum,1956)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马世骏,1980)

生态学是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E.P.Odum,1997)

二.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理论上:概念上的提出—→论著的出版—→学科的形成。

时间上:萌芽时期—→近代发展:4大学派的形成—→现代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

实验技术上:描述—→定性—→定量—→模拟。

(1)生态学萌发阶段(时期)

公元16世纪以前:

在我国:公元前1200年 《尔雅》一书;

公元前200年《管子》“地员篇”;

公元前100年前后,农历确立了24节气,同时《禽经》一书(鸟类生态)问世;

《本草纲目》。

在欧洲:公元前285年也有类似著作问世。

(2)近代生态学阶段(公元17世纪—19世纪末)

建立时期:

17世纪后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开始成长。

1792年德国植物学家C.L.Willdenow出版了《草学基础》;

1807年德国A.Humbodt出版《植物地理学知识》提出“植物群落”“外貌”等概念;

1798年T.Malthus《人口论》的发表;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1866年Haeckel在他的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中首先提出ecology一词,并首次提出了生态学定义。

1895年E.Warming发表了他的划时代著作《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1909年经改写成《植物生态学》)。

(2)近代生态学阶段(公元17世纪—19世纪末)

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1)动植物生态学并行发展,著作与教科书出版。

代表作:C.Cowels(1910)发表的《生态学》;

F.E.Chements(1907)发表的《生态学及生理学》;

前苏联苏卡切夫的《植物群落学》(1908)、《生物地理群落学与植物群落学》(1945);

A.G.Tamsley(1911)发表的《英国的植被类型》等;

R.N.Chapman(1931)的《动物生态学》;

中国费鸿年(1937)的《动物生态学》;

特别是W.C.Alle(1949)等的《动物生态学原理》出版,被认为是动物生态进入成熟期的重要标志。

(2)近代生态学阶段(公元17世纪—19世纪末)

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2)学派的形成:主要有

1北欧学派:以注重群落结构分析为特点。代表人物:G.E.Du Rietz

2法瑞学派:注重群落生态外貌,强调特征种的作用。代表人物是J.Brau

3英美学派:以动态和数量生态为特点。代表人物是Clements和Tansley

4俄国学派(前苏联学派):植物(群落)与地学结合。代表人物:B.H.Cykayeb

(三)现代生态学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中心。

三.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深入到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中,形成各自的分支学科。

渗入到人类社会各种活动甚至思维和意识中。

参考书目、杂志:

李博主编.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Richard.B等(中译本),保护生物学概论,湖南科技出版社,1996。

R.E.Richlefs等,Ecology, NewYork,1990.

Manuel.c.s and applications, panies. Inc,(生态学:概念与应用,科学出版社,影印版,2001)

《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Ecology》,《Journal of Ecology》。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环境概述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一.环境概述

二.生态因子

1、定义: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2.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一般规律)

(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阶段性作用;

(5)可调节(补偿)作用但不可代替性;

(6)限制性作用—耐度限制及耐度限制的调节。

限制因子(lir):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