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kcbook.pro,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明朝末年,起义军首领高迎祥曾经使用过这个计策,带领五万人马从子午谷杀入长安,但是走出谷的时候,就剩下四万多人了,中途病死的,摔死的,白白损失了一万多人,并且遭到了孙传庭伏击,刚刚出谷,就全军覆没了。
所以说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成功的几率非常小。诸葛亮不敢去赌,也没有必要去赌,魏国的首都戒备森严,哪能是魏延五千一万人马就能攻破的,充其量起到个吓人作用,但是一旦魏军展开追击,魏延将毫无退路,只能等死。
***是举世公认的大军事家,1944年3月,他对子午谷奇袭,给出了“此计太悬危”的评语,可谓一针见血,一语中的。
这也为诸葛亮死后,他被杀甚至灭三族埋下伏笔,杀魏延历史上给出的定论是魏延谋反,随着近几年历史学家的考研,其实魏延根本就没有反意。
而且关于魏延的个人形象问题,也完全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描绘那样,一个长有反骨的人物。所以魏延谋反,这是三国时期的一大疑案,也是蜀汉最大的冤案。
魏延的身份地位很高,在诸葛亮执掌政权时期,已经蜀汉军界第一人,官居征西大将军,再加上勇武不凡,尤其刘备的亲信大家,可以说除了诸葛亮,基本上就没有人能够驾驭得了他了,也正因为如此,才埋下魏延悲惨的父辈。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还要倚重魏延的勇武,对抗曹魏,故而对其非常信赖有加,但是诸葛亮死了,谁来驾驭魏延呢?
聪明的诸葛亮自然就想到了这一点,再说诸葛亮生前就已经指定好了接班人,那就是蒋琬,“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
这里就涉及到另外一个人物,叫杨仪,同样是诸葛亮北伐期间倚重的大臣,与魏延,一文一武。
最重要的杨仪和魏延完全的是水火不容,“唯杨仪不假魏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于是乎,诸葛亮想到一个小伎俩。
《三国志》记载:临终前,诸葛亮召开了一个机密的榻前会议,参与会议的有杨仪、姜维、费祎等人,诸葛亮遗命——他死之后,不要继续北伐了,全部撤回蜀国,撤离的时分,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并且说:“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意即假如魏延不服从命令,你们不要管他,军队本人开拔。
这个榻前会议唯独少了当时军衔最高的魏延,这是为什么呢?诸葛亮撤军的计划魏延不知道,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魏延的想法,这不是诸葛亮的巧设下的伏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