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字卷 第七百九十五节 改革请从难题始(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kcbook.pro,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紫英,礼部之事,我听有孚说了,你要让有孚出任礼部尚书?”这才是今日崔景荣和王永光来此的目的。王永光出任礼部尚书当然是崔王二人都乐见其成的,但是冯紫英却提出了要改革科举的想法,这又让崔王二人都陷入了艰难的选择之中。

崔王二人都很清楚当下冯紫英的强势,他确定了的目标,就一定要去完成,无论王永光是否出任礼部尚书,他也会推动科举改革。

王永光沉吟着捋须,“紫英,我知道你素来心有宏愿,但这科举改革,事关天下万千士子命运,稍有不慎,便会掀起滔天巨澜,自唐宋以来到本朝,从诗赋经义到时政内容,那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你这骤然要将格物、律法和财计加入进去,而且分量加得如此之重,势必引发动荡啊。”

冯紫英和王永光谈过,科举改革,要从原来的两项改为五项。

经义一直是大头,但是都是士人们经年所习,很难拉开差距,时政所占比例虽小,但是却因为观点看法迥异,稍有差池,便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现在再加入士人们原来从未了解学习过的格物、财计和律法,势必进一步压缩经义所占分量,肯定会引来未来一到两科的士子前途,不能不慎重。

“自强公,有孚公,这一步迟早要走,之所以把代表们都带去京畿煤铁军工联合体去参观,去看榆关港的发展和铁轨,就是要让大家明白,时代在变化发展,社会对各类知识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来支撑,官员也一样,你连一炉生产多少铁水不知道,一丈铁轨耗铁杜少不清楚,一艘船可运多少稻米粟米不清楚,一亩田怎么才能增加粮食产量一无所知,完全依靠下边人糊弄你,这样的官员,我觉得以后很难再适应我们大周朝廷。”

“我不求大家对此要有多么精通,但起码你在面对幕僚和胥吏交给你的文册档簿时,不要两眼一抹黑,啥都看不懂,完全听人家给你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样的官员就算是你品德再好,经义再精通,可你怎么来管治地方呢?难道都依靠幕僚和胥吏?如果他们的清廉出了问题,谁来监督他们?就算是御史,你起码也要懂一些格物、财计和律法相关知识,你才能来更好地查案办案,搞清楚人家的罪证啊。”

冯紫英语重心长,讲得很耐心。

崔景荣和王永光很难辩驳对方的道理。

冯紫英的观点也涉及到了另外一项他即将推动的举措,那就是进士观政不再局限于八部和都察院,而要更多地到地方去了解和学习如何当好地方父母官,同时观政结束根据观政成效,所有进士都要到地方上任职锻炼三年,根据任职表现才分批次调回朝中。

要当好地方官,随着工商实业发展,财赋收入日益复杂化,不仅仅局限于田赋,涉及到地方上经济官司会越来越多,断案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所以冯紫英提出的官员要懂格物、财计和律法将是一个大趋势,尤其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江南、广东以及湖广和山东、北直,这个标准会更高。

也就是说未来进士出身的官员都要到地方去任职,知县是主战场,然后逐渐到州府这一级,而日后吏部和都察院对官员表现考核不再以士绅评价为重要依据,而要看你在地方工商发展和诉讼办理的高效准确性上的表现。

从这个角度来说,冯紫英提出科举改革也的确是适应未来地方官员治政的一种需要,也是配合吏治改革的一种举措。

“紫英,我们理解你的想法,但是在力度和时间上,我们建议恐怕要更平和循序一些,莫要骤起骤落,引来太大震荡。”

很难说服冯紫英改弦易辙,这也是崔王二人早有预料的,而且冯紫英选择王永光为具体实施的礼部尚书,实际上也是一个变相的示好,具体尺度王永光可以掌控,但是在目标上不能有变化。

“自强公,有孚公,我知道你们这是为我好,在具体推进的进度上,我们可以具体商量,比如这一科不可能,下一科是不是可以现在秋闱上加入一些比例,比如两成,格物一成,律法和财计合计一成,春闱考虑一成五,到再下一科我们适当提高比例,……”

接下来无外乎就是一个比例增长和延续到三科四科之后提升到固定比例,这一点上崔王二人都希望能尽可能有一个缓升过程,另外在格物和财计的比例上也有分歧,希望不宜太大。

这一点上冯紫英也能理解,毕竟要让大周这样一个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的王朝转向,哪怕提升一个百分点的比例都关系重大,他也不希望因为这件事情失去这二人的支持,所以也表示可以进一步商榷。

1秒记住:。手机版阅读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