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和议终成百事兴(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kcbook.pro,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韩忠彦想了想说道:自中枢派遣考官,也不是第一次,太祖、太宗时也有从中枢直接派遣考官的先例,倒是可行,只是提举学政掌一路发解,权不可谓小也,选人还需谨慎。

赵佶说道:选贤举能,当付之公议,应该召集两制以上诸臣,公议诸路提举学政,选择朝野公认的德才兼备之士。至于考试的各种制度,赵佶其实没有什么大意见,搜身、糊名这些制度其实在宋代都已经有了,然后赵佶准备将省试才有的锁院制度也用到发解试中去,最大程度的保证公正。

同时,赵佶准备向老朱学习,实施誊录制度,就是考官看不到考生原卷,有书手抄录后,由官员比对无误后加盖印章,弥封后送入内帘官批阅,还有就是搜遗制度,允许考官在被黜落的试卷中寻找优秀的试卷。赵佶此时又突发奇想,说道:吾意还要向诸路派出御史,监察不法,查察舞弊。

没想到对于这些制度,几位宰相都非常赞成,想想也是,出了韩忠彦是参加的别头试外,曾布、章惇、吕惠卿都是从发解一路考上来的,内中辛苦,可想而知,既然能有制度最大程度保证科举的公正,何乐而不为呢?

同时,赵佶准备明年同时开武举和制科,武举好说,自仁宗朝开设武举以来,武举和科举一样进行,虽然选拔的人不尽如人意,但是也是由成例可循的,不过制科,已经多年未开了,制科作为宋代最高等级的考试,虽然开设的次数极少,但是每次选拔的人才可是不少,只要能通过制科,意味着两制以上高官的大门已经打开了。

有宋一代,通过制科考试的不过四十一人,能通过的都是在大宋朝堂响当当的名字,比如:富弼、张方平、苏辙、苏轼、李清臣等人,绝对是人中龙凤,当年章惇参与制科,都铩羽而归,可见其难度。

韩忠彦问道:本朝制科,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茂才异等科、书判拔萃科等科名,不知官家此次制科考试,想开哪一科?

赵佶本来想说,开一科多看不起我赵某人,要开就都开,免得别人说我赵某人玩不起。但是还是问道:诸位相公之意呢?

这里面唯一参加过制科的章惇出来说道:官家,其实科名并不重要,景佑、宝元年间,先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茂才异等”两科使用了同样的策题,再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坟典明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茂才异等”这四科使用了同样的策题。如此一来,这几科就几乎同质化了(即所谓“名异而实同”),故而官家只需圈定考试方向和使用的科名即可。

赵佶不禁苦笑,幸好自己没说都开,要不然真是贻笑大方了,当下最缺什么,自然是方面大员了,赵佶想了会说道:现下台谏乏人,地方暮气渐深,非国朝幸事,吾想开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和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一是选拔德行高洁、才识过人的士子,充实台谏,二是选择老成练达,能治理州县的人才,诸卿考量旧制,拟成劄子,送吾知之。

几位宰相这才领旨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