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kcbook.pro,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官员不够!
哪怕永乐八年朱高炽大肆提高了科举名额,官吏还是不够……交趾那边需要大明官员过去管理,八百大甸也需要,漠北还是需要,现在连行部也需要,应天储备的官员早就被用光了,就是一直储备干部的翰林院,都已经空荡荡的了。
是以朱棣很快确定,永乐九年加了个恩科。
然后永乐十年继续开科举。
然后为了缓解官员压力,朱棣盯上了顺天和应天的扶摇会馆——遗憾的这两座人才馆主要囤积的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做官的料没几个。
朱棣在日思夜想之后,想了个折衷的法子:精简吏员。
比如地方的县衙官府里,一般设有县令、主簿、县丞、县尉、教谕,其中县丞相当于副县令,撤了;主簿相当于秘书,撤了;县尉……这个不能撤,教谕也一样。
当然,撤了并不是罢官,而是将县丞和主簿升迁到县令,然后将县令调职其他地方,比如交趾、八百大甸、充应天各部和顺天行部等。
同时从吏员之中考查、擢升。
反正就是从底层大肆擢升官员来缓解压力。
效果还是很明显。
在朱棣这样的刺激政策下,地方官府的办事效率大大提高——尤其是吏员,都看到了跨过从吏到官这不可逾越鸿沟的可能性。
但还是不够,是以太子朱高炽建策,在交趾和八百大甸那边,多重用本地读书人,采用本地读书人+大明外派官吏的方式,一正一副来管理当地。
朱棣允了。
但是永乐十年乃至于接下来的科举,朱棣都确定了,要大开名录,每一科至少要录取千人以上,同时会在交趾、八百大甸开科举。
就这样一番操作猛如虎之下,大明这个巨人才渐渐让它庞大的疆域安稳下来。
黄昏和郭资、黄福在席间交谈时得知这个情况,暗暗担心,现在才知道,要经营一个庞大的日不落帝国是何等的艰难。
仅是这庞冗的官场,就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所以还是要尽可能的促成殖民地政治拥有自治权,大明只在军事上辖领的局面,要不然这个巨人就有可能百病丛生。
反正当下还是朱老板在忧心这些事。
下午时分,黄昏和沈熙礼去巡查了华为房产在顺天的坊子、小区建设,之前修的普通坊子已经竣工,而且基本上全部卖了出去。
不怎么赚钱。
毕竟就没想过靠这个赚钱,当然,这个不怎么赚钱是相对之前的疯狂暴利产业而言——实际上作为房地产产业,依然是暴利。
而为官员修建的高档坊子,也在水泥研发出来后开始修建,初具规模,其中黄昏的那座豪宅已经完工,正在装修之中,装修是华为房产的负责人直接负责,大概有拍老板马屁的心思,也是怎么奢侈怎么来。
随后在暂住的院子里,黄昏和沈熙礼落座,几乎用了一下午的时间,具体说了以后的操作事宜。
第二日,沈熙礼奔走忙碌,和黄昏一起频频走动在顺天的各大工坊。
他要去准备新产品:有轨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