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削藩(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kcbook.pro,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吴应熊知道,明太祖是非常抠门的,他把官员们的俸禄定得很低,但对自己的龙子龙孙金枝玉叶却很大方,但他不知道藩王们的俸禄,他问礼部尚书姜曰广:“藩王的俸禄具体是多少?”

姜曰广说:“回丞相的话,根据祖制,明代宗室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八等。这些宗亲子弟的俸禄都是由国家供给,年俸标准是:亲王禄米10000石,郡王2000石,镇国将军1000石,辅国将军800石,奉国将军600石。从亲王到奉国中尉,这些人的俸禄只是正常的财政支出,此外还有不少临时性或特殊的补贴和支付,如婚丧之事、建造宫殿府第、修筑陵墓、为宗室服务的仪仗卫队官员俸禄及额外的赏赐等,也都需要大量经费。”

吴应熊问道:“现在国家供养的宗室有多少人?”

姜曰广回答说:“明初宗室贵族人数还不算多,国家财政尚能支付。现在宗藩数量已日渐庞大,宗藩人数大约每年增加一倍,现在江南大约有二三十万藩王人口。”

“这就难怪山西、河南等宗藩及禄米大户不堪重负,流民无数。江南财政虽然尚可,但藩王的开支不可不减少。”吴应熊对时任东阁大学士、南京户部主事马士英,道:“马大人,你意下如何?减多少合适?”

马士英虽然名声不好,但马士英遍历封疆,对实务颇有才干。虽然不是什么奇才,但在明末士大夫们普遍无能的情况下,还是有相当手段,他不敢违逆吴应熊的意思,又不愿太得罪诸位藩王,说:“丞相所言极是,我以为减半可以。”

“减半?现在朝廷的军饷都难以按时发放,减半有何用?最起码要减去一个零。”吴应熊哼了一声。

“啊?减去一个零,丞相的意思,是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马士英大为惊讶,道:“如此一来,朝廷势必会得罪天下的藩王。”

“不得罪天下的藩王,朝廷就要得罪天下的百姓。”吴应熊道,“以后非皇上三代以内的直系藩王,国家不予供养。”

“可是,恐怕一时……”马士英知道,这事具体还得他去办,他不愿意一下子削藩削得太狠。

“好了,削藩的事情,就这么定了。还有,马阁老,我提醒你一句,本丞相需要的是建议,不是意见。”吴应熊道:“另外,江南的藩王,在一个月内,都要到南京来报到,由国家统一供养。”

南京多数的文武大臣对吴应熊的大幅削藩心里是支持的,少数大臣和藩王关系走得近的,此时生怕跟福王等惹上祸端,吴应熊询问了他们的意见,大家都表示赞同,削藩毕竟符合对民“仁义道德”。长远来看,由于各藩王都是世袭制,血缘关系和皇帝越来越远,很多藩王都跟皇帝八辈子才打得着一杆子了。

对吴应熊的表现,阿九公主在内心里,也十分赞赏,毕竟削藩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他这时没有多少私心,削藩对他也是没什么好处,只是为了帮助国家做点实事。

吴应熊也知道,汉代也有削藩,当年晁错位列三公,又是帝师,向汉景帝提出削藩计划,也是为了解除朝廷赋税,以及疆土,人口,资源调度问题,但是爆发了七王之乱——汉代诸王当时如日中天。而解决了吴楚七王之乱,百姓们尝到了藩王制的苦果,藩王实力逐渐被削弱,到汉武帝时期,各藩王国骄奢淫逸,百姓的怨言也逐渐增加,所以主父偃顺势提出了推恩令,时隔不久,藩王制便不攻自破了。所以说,削藩最重要的是合适时机,而且明末就是最合适的时机。

因为明成祖朱棣已经削过一次藩,剥夺了藩王的三护卫,地方卫指挥使的人选也不再由藩王敲定,他们实际上就成了没牙的老虎,想作乱也不可能了,加上到了明末,崇祯亡国,那些皇亲国戚的表现实在让人大跌眼镜,不仅没什么作为,反而添乱,这时候强制削藩,明帝朱慈烺和多数大臣的内心也赞成,只是他们以前不敢提出来。加上福王作乱,吴应熊借机大幅削藩,各藩王只会把账算到福王头上,认为是福王连累了各位藩王的利益。

最后,吴应熊还颁布了新的律法,强令富有的藩王捐献出半数白银来养兵,明确“诸王犯法,与庶民同罪”。古代就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传统,这一条推行起来也深得人心。

就这样,吴应熊就顺势割掉了大明王朝身上最大的毒瘤,能够拿出更多的钱财来开办兵工厂,给一线的军士们发饷。

“削藩”的问题解决后,南京的文武大臣们都松了一口气,以为吴应熊不是冲着他们来的,吴应熊便接着抛出了第二个爆炸性的议题:“东林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