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 移民(求订阅!)(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kcbook.pro,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蔡京又被赵佶请出来第四次任相,确实是给了一些人期待,他们希望执政经验丰富又取得过不错战果的蔡京可以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可蔡京此时年已八十,已“目盲不能书字,足蹇不能拜跪”。

这样的蔡京,是不可能胜任繁重的宰相工作的。

于是,凡需蔡京所签署之文件,蔡京皆让蔡绦来处理,甚至连上朝奏事也由蔡绦来代替。

之前一直不受重用的蔡绦,突然间摸到大权,还是宰相这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权,不免有些飘飘然,甚至有些趾高气扬和耀武扬威,不将任何人放在眼里,这其中也包括白时中、李邦彦、蔡攸等其他宰执。

而且,蔡绦每次上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呫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文书以从,搞得排场特别大。

蔡绦如此做派,引起一众大臣的强烈不满。

其中最为不满的是白时中和李邦彦——他们身为宰执,但几乎没有处理任何公务的权利,他们只能按照蔡绦签发的文书来处理事务。

而对此更加不满的是蔡攸。

蔡攸不仅不满,还无法容忍自己这个一无是处的弟弟踩在自己头上。

虽然朝中大臣对蔡绦畏之如虎,但蔡攸不怕,他根本就没把蔡绦这个小弟放在眼里,他一直正在暗中寻找搞掉这个小弟的有力证据。

而搞掉蔡绦,就可以逼退蔡京,他蔡攸就有希望爬上宰相宝座。

蔡攸对宰相宝座可是觊觎已久——他并不满意只当枢相,宰相才是他的终级目标。

李邦彦等人这时也趁机煽风点火,极力挑拨蔡攸与蔡京、蔡绦之间的矛盾,他们希望能借蔡攸之手来打击蔡绦的嚣张气焰。

没错。

在此关键时刻,赵宋的权臣们,对国家所面临的重重危机竟熟视无睹,全部心思都专注于内斗、夺权与争宠上。

而此时,赵宋的形势极为不好。

等得到燕云的喜悦过去之后,赵佶君臣才愕然发现,因为他们之前没有注意治理燕云地区,现在的燕云地区已经成为他们大宋沉重的包袱——所有燕云驻军以及政府机构的给养,尤其是粮食,都必须依靠赵宋朝廷来解决。

没有办法,赵佶君臣只能令河北、河东、京东等地往燕云地区(尤其是往燕地)运粮,让几路的转运司官员想办法保证燕云地区的粮食供应。

而各路转运司官员又将燕云地区所需粮食的数额分摊到民众头上。

关键的关键,由于缺乏运输力量,各路转运司官员还特别要求民众必须将粮食运送到燕京缴纳。

也就是说,你光交粮食还不行,还得把要交的粮食送到燕云指定的地区才可以。

如此,运输成本自然是巨大的。

往往,为了运送一石粮食去燕云,沿途运费要花上十几石甚至二十几石粮食。

这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甚至灾难。

再加上,自宣和五年以来,河北、京东等路连年发生灾荒,收成极为不好。

这些种咱导致,河北、河东、京东这些地区饿殍遍地。

活不下去的人们,只能上山落草为寇。

于是乎,各地相继爆发了多起抗捐风暴或农民暴动事件。

这些盗匪或义军,少者几百人,多者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此起而彼伏。

而影响比较大的有,山东的张万仙,人数达十万;山东的张迪,人数五万多;河北的高托山,号称有三十万人;其他两三万者不可胜数。

面对日益蔓延的北方民变形势,赵佶在忧心不已的同时,急忙采取两手政策——一手是下诏安抚,另一手便是武力镇压。

这年正月,赵佶派遣朝散大夫李遵和奉议郎朱定国,手持他亲书的御笔手诏到河北路和京东路,抚谕盗贼以及唐、邓、汝、颍等地的流民,并采取释放囚徒、减税、授官等等优待政策。

不久,赵佶又派七十七岁老臣洪中孚为宣谕使,到河北、京东等路抚谕盗贼、流民。

洪中孚急于成功,于是给那些盗贼大加免税,又不提给良民免税一事。

民众见此,为了得到免税的机会,纷纷跳起来起义为盗。

于是乎,更多的人揭竿而起。

大名府尹徐处仁,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急忙上奏,极言其弊。

洪中孚于是罢官,回京任宫观使。

在派出官员进行安抚的同时,赵佶又密令内侍梁方平带军前去征讨。

梁方平领命之后,命杨惟忠、刘光世、辛兴宗等将领,前去围剿张万仙、高托山与张迪。

张万仙等五万余人,不久就被京东转运副使李孝昌招降。

高托山率众转战于河北路,以及京东路的青州、密州、沂州、徐州一带,被杨惟中和辛兴宗联军击败,高托山本人投降。

张迪在率众围攻浚州(后世河南浚县)时,被刘光世击溃,张迪本人战死。

只可惜,赵宋这时按下葫芦浮起瓢,起义之人屡剿不完。

宣和七年,对于赵佶而言,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对于大宋王朝也是极不寻常的一年。

这年正月,河东、陕西等地突然发生大地震,多地房屋倒塌,民众伤亡和财产损失都很严重,东京一带也有震感,甚至宫中殿门皆摇动有声。

不久,两河、京东西、浙西水,环庆、邠宁、泾原等地,出现流民大量迁徙的现象。

为防止再次出现民变,赵佶赶紧派遣内侍到河东和陕西了解情况,并传令各地州府紧急赈灾,抚恤百姓。

二月初,赵佶闻听燕山大饥,遂立即下诏,要求自京师运米五十万斛粮食至燕山,并点名令工部侍郎孟揆亲往措置。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