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 抓住奇迹(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kcbook.pro,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义体高川不记得了,印象也淡薄了,仿佛有很多自己不愿意忘却的事情,充满了既视感,却再也回想不起来,又仿佛能够知道,这些既视感也不会再出现了。陡然间,义体高川便理解了,这是一种彻底的死亡,至少也是人智可以想象到的最彻底的消亡。一个曾经存在的,十分重要的,维系着什么,同时存在于这个战场上,是眼前这骇人的景象的一部分的重要东西,正在以无法挽回的方式离去。

一种浓烈的伤感从义体高川的心中涌起,然而,即便是这份情绪也因为导致情绪的主体的消失而迅速平复。

能够观测到的现象仍旧积累,无法观测到的现象也仍旧在持续,义体高川只有这么一个想法:只剩下自己了。虽然他已经不明白,为什么会用“只剩下自己”这样的用语去描述,明明……明明是如此理所当然的,自己正在孤军奋战……突如其来的孤独感猛然从他的内心中涌出,让他不由自主想要通过现场的线索去推断到底发生了什么。然而,便在这一刻,在战场前方,那仿佛什么都没有,仿佛什么都扭曲,仿佛一切都在剧烈进行,却无法判断到底发生了何种现象的一大片范围内,仿佛有什么一直存在于那里的东西,从无法观测到而显得一无所有的地方钻了出来。

义体高川无法描述自己所能观测到,所能感觉到的这些变化,但是,他十分肯定,的确是有什么东西“钻”出来了。不,用“钻”来形容也不恰当,它一直都在那里,这是肯定的,只是,在这之前,即便知道它一直都在那里,却无法找到它,有那么一层未知的躯壳遮蔽了它的存在,然而,那个躯壳被之前那扭曲的混乱的无形无质的难以描述的剧烈冲突撕裂了,终于让它在那么一瞬间“暴露”出来。

他记得很清楚,为什么自己一直停留在这个战场上,为什么做足了推进的准备。一切准备都是为了这一刻的奇迹,唯独只有为什么自己在等待奇迹,而并非是创造奇迹,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笃信这个奇迹会在眼前发生等等这些缘由,似乎变得混乱,模糊不清了。即便如此,他的内心也没有任何起伏的理由,他的思维也没有任何去追溯的理由——因为,在这些种种理由面前,有一个更迫切的更重要的使命要去完成。

于是,他如同野兽般窜了出去。他所知晓的,熟悉的,习惯性的,新的旧的,可以理解的和无法理解的,一贯以来充满了神秘的全部力量,都在他疾驰的第一步爆发出来。仿佛已经积蓄了许久,却又无法用数字去计算到底积蓄了多久的加速度,也在这一刻显现于他的疾驰中——这个过程充满了时序感,也因此显得“快速”,难以言喻的快,就在一直线的轨迹中体现出来,没有任何事物的运转可以与之相比,只要这个事物的运转还有过程,其运转的速度就会在这一瞬间,被这可怕的加速度最终提升的速度值超越。

在义体高川的眼中,自己的奔驰轨迹,已经和自己之外的所有可观测的事物存在分割开来了,就如同有一条无形的通道将彼此隔离:自己在通道中,其它则在通道之外,通道之中的自己是“正常”的,而通道之外的一切都是“静止”的。

而这条无形的通道的另一端,正连接在那个最激烈最混乱也最无法理解的地方——那个或许就是“江”的身影上。

已经没有时间再去判断,那到底是不是最符合计划标准的“江”的存在形式了,这个奇迹的机会只有那么一次。

义体高川将手伸出去,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受到了,自己的“通道”正在损毁,如同泡沫一样脆弱,被一种无法观测到的变化所扭曲,只在“过程”存在的时候才能体现出的“快速”,正因为“过程”这个概念的消失而崩溃。

他无比清晰地意识到了,速掠超能正在失效。或许,在自己接触到目标之前,速掠就会彻底失效,而自己也会彻底被那无法描述的激烈的变化撕碎——义体根本无法抗拒,自己之所以能够闯进来,仅仅是因为闯入的速度大大超过了崩溃的速度而已。

即便如此,也不需要任何动摇,也没还有任何动摇的理由。

这是一次测试,在可以想象的未来里,在“近江陷阱”发挥作用的时候,也必然要承受类似的危险——这一次所遭遇的一切,都是“近江陷阱”的预演而已。倘若连这次预演都无法通过的话,“近江陷阱”大概也只能继续停留在理论上,没有任何实际的可行性吧。

所以,才必须承载失败的可能性,去完成这一次最近似的检测。

义体高川没有任何犹豫,所有的觉悟也早已经拥有了,所以也没有任何大彻大悟的感觉,他只是在做着自己必须去做,也理所当然要这么做的事情。无需思考,无需评估对错,无需计算风险,无需去担忧后果。

“接触”是最优先事项。

然后,就如同奇迹一样,他觉得自己“接触”到了什么。他无法说清那是什么,甚至有一种错觉幻觉的感觉,那不是“触感”所能描述的,但是,他在觉得“接触”到了的时候,就没有任何怀疑。在他的生命之中,要“相信”什么是十分困难的,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不值得相信的假象,是相对真实的虚幻,但是,从中学会的“信任”却是他认为自己所得到的,最宝贵的经验。

所以,他相信自己,相信奇迹,相信所有造就这一刻奇迹的一切。

“抓住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