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kcbook.pro,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这样的配置,有利于各都督府之间相互牵制,每个都督府都有京畿卫所,也有外辖卫所,不至于有人大权独揽,就算是其中有人生出异心,单凭一个都督府所辖的卫所,根本不可能在京畿之地泛出浪花,更重要的是,五军都督府还没有调兵之权,调兵之权在于皇上意思和兵部的协商,发出兵符、玺书后,御下卫所才能听侯调遣。
换个说法,如果大军是钱库的话,那么五军都督府便是守门的,各自拿着钥匙,不过钱虽然不是他们的,没有他们那道钥匙,要调动大军还真的不是十分方便。
这样有效的遏制了一方独大,但是由于权力太过于分散,万一有事情发生,就会造成责任不明,比如说,这次右军都督府虎贲右卫的一个总旗的士卒失踪,说句实话,放在朱元璋眼里是一个了不得的大事,而放在侍卫们的心里,更是一个反对势力抬头的苗头,但是右军左都督杨文,现在辽东训练军马,仍督屯种还未回归,右军都督府事务却都集中在都督佥事徐膺绪身上,本应该治罪的,但太子朱标却是知道这个徐家老二是最没有野心的一个,以不是主管之意,暂时不予追究。
但是也暴露了一个很明显的缺陷,那就是权力太过于分散,又有些暗中的集中,徐达身为开国首功之臣,其四子除了一子早亡之外,其他三子,徐辉祖是前军左都督、徐增寿是后军右都督,而这个徐膺绪则是右军都督佥事。
以家族之力,等于控制五军都督府的三军之力,尽管太子朱标对于徐辉祖的印象不错,尽管徐辉祖在去四川之前,已经向太子朱标表示了尽忠之意,但是有二十个卫所力量的后军都督府,却是在最不安定的徐增寿身上。
连徐辉祖都能隐晦的提出让弟弟王南方任职。显然已经预感到了徐增寿的心思,那么太子朱标怎么能掉于轻心呢?徐辉祖向自己效忠,却不告发自己的弟弟,明显还是有侥幸的心理,到了关键的时候,特别是家族存亡的时候,徐辉祖还会尽忠于自己吗?太子朱标改变了这个历史。他自己也不好说。
之前,借助调徐辉祖、增寿两兄弟去陕西、四川巡视私茶的时机,太子朱标授意傅友德和冯胜等人,将五军都督府的中层军官基本排查调换一遍,但是此次元宵节的事件,依旧暴露了掌控力度不足的缺点。看来是时候动一动这个军制了。
想到已经在山东做布政司几年了的铁铉,虽然时常有书信前来,从未表达过回京师的念头,但是据太子朱标所知,铁铉在山东做的有声有色,特别是鲁王朱檀在洪武二十二年暴毙,新任鲁王朱肇煇却只有十余岁的年纪。铁铉可以说没有什么牵制,在山东恢复生产、鼓励民团守卫胶东,再加上最近几年倭寇极少骚扰山东,山东的经济发展的十分快捷,在去年朱元璋还在理政时,就受到过表彰。
在地方上有建树,会京师又如何呢?
太子朱标近几年来,对于名人几乎失去了兴趣。才明白,名人也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比如方孝孺,不知道是太子朱标对其的期望值太高,还是他们两个八字不和,除了学问很深之外,太子朱标觉得方孝孺的政治智商比自己还低。正月十六的那次早朝,竟然也是带头劝谏自己,丝毫没有自己是东宫旧人的觉悟。
也难怪朱元璋一直不重用方孝孺,谁摆一个刺头在身边。动是动不得,方孝孺在士林中的威望那是无人能及的,比如科举风波,刘老夫子七十多岁的年纪还摆不平,方孝孺从苏州的一封书信就乖乖的让江南士子闭上了嘴。
要是不动吧,偏偏是自命清高,谁也不放在心上的模样,对于礼节是比较重视,但是脾气也是十分孤僻,办事好认死理,解缙不知道找太子朱标告了几次黑状了,说方孝孺在那里编撰《洪武大典》,没有遵从的意思,对于收集过来的文献,根据自己的好恶删减,而太子朱标的用意是,只抄写,不删减,想留下一些古典文献,方孝孺这样做,已经是违抗旨意了,虽然没有计较,但是太子朱标已经有了换下方孝孺的念头。
说道解缙,太子朱标又想起在自己那个世界颇负盛名的急智和才华,到自己迫不及待的用其时,才发觉解缙这个人对权力的热衷是很强烈的,也就是说,在政治上比较圆滑,可能是仕途磨平了年轻时的棱角吧,朱元璋口中那个愤青模样的解缙也不复存在,这让太子朱标十分郁闷。
当然,人无完人,但是名人的光环一旦陷落,那用起来也是索然无味,再看看满头白发的耿炳文、傅友德和冯胜,日益觉得自己的人才储备断层的厉害。
现在还可以用这些老将压住阵脚,可是他们最年轻的,现在已经也近六十五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自己还能依仗多久呢?
这是太子朱标一直在考虑的问题,所以由京畿开始,由军队开始,整肃之事必须马上开始,其中也有些狐假虎威的味道,趁着老朱的余威尚在,此时不动,更待何时。
奉天殿上,群臣们那里知道上面端坐的有此想法,心里都在揣测着的意思,看着那震怒的模样,不过都认为五军都督府的人要倒霉了。
果其不然,稍后,太子朱标让太监传下诏书,在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之外,成立军部。
军部不但涵盖前军、后军、左军、右军和中军等五军都督府的名位,更是增加了水军和军校两个部司,即军部有七司,分别为前军司、后军司、左军司、右军司、中军司、水军司和军校司。
但是表明军部只是基本上相当于宋时的枢密院作用,但并无实权。只做参谋使用,但是太子朱标诏书里话锋一转,各司设正使一人,副使两人。各司正使除水军司由太子朱标置顶方明谦担任、军校司由冯胜担任外,其余五司在暂时人员短缺的情况下,朝廷考虑到各方面因素,暂时抽取五军都督府左都督担任正使。稍后酌情调任。
原有五军都督府的事务,暂时交与右都督接管,右都督不在任上的,交与佥事接管,而后,五军都督府互相现任主事互相调换,由中军都督府接替前军都督府的事务。以此类推,达到互相换防,并责令在三个月内熟悉本部情况,做出书面的一个奏疏,如有违背,罚俸半年。再延长一个月,再违背,则降级使用,一年后,依旧不靖者,削职为民,用不启用。同时升五军断事官为正四品。总治五军刑狱。分为五司,每司设稽仁、稽义、稽礼、稽智、稽信五人,均为正六品,各理其军之刑狱。
群臣一片大哗,但是反对者却不太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次整肃的是兵事,也就是武臣的事情。现在武臣方面,只要是傅友德和冯胜还有耿炳文不出声,就算是五军都督府的各个都督,无论是从辈分上,还是从资历上,都要远远逊色很多。
唯一能和老将军有说话权的武定侯郭英,却是仍然赋闲在家。并未有启用的意思,不过就算是郭英现在大殿,面对冯胜和傅友德也没有争论的余地。
此次调动,徐增寿首先出来表示了反对。说按照这样做法,大明可能是真的并不知将、将不知兵了。想让请出皇上的诏书,他们方可行事,在徐增寿的暗示下,其兄右军都督佥事徐膺绪、前军都督佥事,也是驸马都尉谢达都站出来表示附议。
太子朱标并未理睬,只是冷然让掌印太监拿出了兵符和印玺,这些人才无话可说。按照如此看来,皇上早就将兵符交与了,只好一脸悻然不甘,却不在说话。
徐辉祖看到几个人偃旗而归,这才放下心来,本来这个主意就是他在去年为父亲扫墓时向献的计策,这样一来,诸军都督府职权互相调配,那么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动作,趁机可收复军心。
不过做的更是到位一点,竟然将五军左都督全部调入军部,那么以来,主管的位置架空,副手有了上位的机会,还不拼命的做出一点业绩,那才是傻呢。
同时,太子朱标又下达了掉山东布政使铁铉进京,在兵部担任右侍郎,总司五城兵马指挥司之责,这样以来,兵部有齐泰、铁铉担任左右侍郎,军部有冯胜压住阵脚,五军都督府再都是一些新官上任,京畿的局势暂时控制了下来,其实做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毕竟老朱还健在,不好动他原有的军制,只是在其中上了一道枷锁,其中还有一个深层的意思,就是让那些蠢蠢欲动的人赶快跳出来,若是不跳,就湮没了他。尽量保证京师官员的纯洁性。
武定侯郭英在侯府里坐卧不宁,更改军制的消息。自然也不会传不到一直关心朝廷时局的郭英耳朵里。更加使他寝食难安。
按理,上回御史裴承祖对郭英弹劾参罪,推波助澜,急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若不是圣恩垂怜,和驸马梅殷斡旋,郭英早已呜乎哀哉,如今的郭英如果看透,就不应该再想那么多,安安稳稳的做个富家翁,凭借妹妹郭宁妃、还有辽王是其女婿、自己的儿子又是永嘉公主的驸马,这几层关系下来,谁也奈何不了他什么。
可是郭英就是偏偏放不下那颗蠢蠢欲动的心,行军打仗过了一辈子,到老了却被削去军权赋闲在家,而且还有那么多的靠山,难道竟然一点也不仰仗自己吗?等傅友德和冯胜出现后,他彻底的伤心了一回。
因为在世人眼里,他郭英始终是将,而冯胜和傅友德都是可以称之为帅的人物,将帅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眼前还是一片黑暗,待到这次军制依旧没有他半点消息,难道自己军旅一生,就要在儿孙之乐中慢慢逝去吗?要知道,冯胜和傅友德的年纪可比郭英还大啊!怎么能让他甘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