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所谓不幸,只因为沉迷于不幸之中(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kcbook.pro,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在借千斤顶的路上,年轻人步入了一条消极的自我暗示通道,经过不断的否定,他对借到千斤顶已经失去了信心,所以提前做出受挫的表现,破口而骂。

7.3 习得性无助

人们为什么会在胜负未分之时就对自己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答案很简单,习得性无助。

1975 年,塞利格曼邀请一些大学生作为被试,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

首先,他研究把这些学生分为三组,给予他们不同的任务: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不管这组学生如何抗议,这些噪音也不会停止;让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不过,如果他们抗议,这些噪音就会停止;第三组是对照实验组,学生们不必听噪音。

在这些被试在各自的条件下待过一段时间后,研究人员即安排这些被试进行另外一种实验:在各个实验室安装一只名为“手指穿梭箱”的实验装置,让被试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左侧,同时施放强烈的、持续的噪音。当然,这只实验装置还有一个被试们并不知道的用途:如果被试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右侧,噪音就会停止。

结果发现,在第一场实验中,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第二组被试,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被试,在第二场“穿梭箱”的实验中,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右侧,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组被试,即在第一场实验中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能使噪音停止的被试,他们自实验开始后就一直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左侧,任凭刺耳的噪音不绝于耳,也不会尝试着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这个实验中第一组被试的表现就是习得性无助。

所谓习得性无助,是指人们在经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无助感。如果在以后的情境中仍然不能从这种无助感中摆脱出来,他们就会将这种无助感扩散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从而产生抑郁的情绪并对期望的生活不再抱有希望,进而过早地放弃努力和创新,心安理得地接受“失败”、“无能”的标签。

因此,人生的悲剧并不是上天不青睐于他,而是源于他对失败的反应——产生了无助,学会了消极的自我暗示。

7.4 生活启示

不要对过去的失败念念不忘,更不要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做出消极的预测。过去的已经无法挽回;而未来的,在结果出来之前,都可以经由积极行动变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