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桃花奇缘记的来历与相关意义(一)(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kcbook.pro,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陶渊明(约376~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三十岁前共有五次做官之旅,都因各种原因其辞去官职,最后一次是做彭泽县令,因其不愿意穿官服迎接上级,有感自己多年从官之旅的不如意,明悟红尘,就写下名传千古的《归去来兮辞》就回家——庐山上的居处,从此没有出山。

从此陶渊明为华夏文人,开辟了千古文化——田园。庐山隐士之风开启了一番新天地,其与山上的佛学大师慧远,道学大师陆修静,一起书写了庐山三教(道、儒、佛)交谈的美谈佳话——[[[cp|w:250|h:190|a:l|u:<div class="divimage"><img src="http://file2.qidian.com/chapters/201212/7/2302273634904607805428226546502.jpg" border="0" class="imagecontent"/></div>]]]虎溪三笑。并为后世文人传为佳话,铭记于心。

有人说其辞官归隐是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我觉得有些理,但我更认为其是因为明悟红尘己道后的选择。几次从官的旅程里,其因不与领导性格时下之势相合,最终选择了归隐庐山。

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自小体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称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然而“家贫,不能常得”;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六十岁左右去世。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欧阳文忠公甚至认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即《归去来兮辞》)而已”;在中国诗人享有很崇高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认为: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不知今世可有人能达其者。

《清风庐山之陶潜叹》

——傲苍海

归去兮,恩愁泯也。

来去兮,风雨淋也。

为官兮,清正难也。

做人兮,明道爱也。

处世兮,方圆易也。

沧海兮,桃园记也。

武道兮,侠客行也。

商海兮,诚智信也。

佳人兮,貌心美也。

今生兮,清风轩也。

>